流动的史诗新汴河⑧
初夏的宿州,新汴河畔碧波荡漾、草木滴翠,一幅生态和谐的美丽画卷跃然眼前。
新汴河作为新中国第一条大型人工河道,全长127.1公里,流经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灵璧县、泗县,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流域面积6562平方公里,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经济河、生态河、幸福河”。
半个多世纪以来,新汴河是宿州农业、工业文明发展的摇篮,众多企业和工厂沿着曲折蜿蜒的河岸线兴起;未来,这条“母亲河”将依然履行“使命”,推动着城市从“工业锈带”向“生态秀带”转变,不断聚拢着城市的人气、人心。
古城内,汴河两岸商贾云集;水面上,鳞次栉比的商船货船穿桥而过,将粮食、货物通过运河输送至全国各地……这是在宿州市汴河博物馆内,用技术复原的古宿州城的繁华景象。
一眼千年。随着水利设施的修建与改造,新汴河慢慢的变成为福泽两岸百姓、滋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母亲河”。如今,新汴河灌区设计灌溉面积58.7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1.26万亩。灌区范围内的耕地能够享受到高质高效的灌溉服务。
行走在埇桥区灰古镇的农田里,清澈的河水从新修建的闸口涌入,被四通八达的沟渠引入周边农田。
“过去这块土地高低不平,田块零星分布,经前期调研与考察,付湖村紧靠新汴河,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实施‘旱改水’项目有天然条件。”埇桥区兴农供销集团“旱改水”项目付湖片区技术负责人王天宇和记者说,“旱改水”有了稳定的水源,农民耕种不再是等天下雨,试点第一年就达到亩均近1200斤产量,逐步提升了耕地产能,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现在,全镇水稻面积逐年扩大,‘旱改水’项目也由原来的付湖村推广到碾盘村,从开始试点的1400多亩,增加到现在的3100余亩,其中引用新汴河水灌溉的农田有2200多亩。”灰古镇党委书记谢欣欣对记者说,“旱改水”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新汴河这条“母亲河”。
灰古镇“旱改水”项目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吸引不少白鹭来此“安家落户”。每年8月,稻田里大约有四五百只白鹭栖息,有的在稻田里嬉戏觅食,有的在空中展翅飞翔,在绿色稻苗的映衬下,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以前哪有这样美的景色,现在我们身后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绿意盎然,景色宜人,数百只白鹭展翅翱翔,给这块土地注入了灵气和诗意。”碾盘村村民代锋感慨道。
春江水暖鸭先知。生态环境变好了,动物们最为敏感。监测统计显示,新汴河湿地吸引了白鹭、野鸭、崖沙燕、红嘴鸭等多种鸟儿来此栖息生活,大自然“朋友圈”持续不断的增加“新成员”。水下世界也是一片欣欣向荣,水生植物茂盛生长,鱼儿自在游弋……一座城有了活水,就有了灵性。
今天的宿州不仅是产粮大市,更打响了工业的金字招牌。新汴河充沛的水资源和秀美风光,吸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河畔落户。坐落在新汴河北部的市高新区已聚集了逾2000家企业,涵盖云计算、智能制造等领域。
走进位于市高新区的汴水之畔超算中心,一台台超算设备正在全天候处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重要数据。机房的水冷空调系统管道内,源自新汴河的市政自来水正高效循环流动,为这座火热的超算中心降温。
“大数据中心的2000多台机柜,用空调降温的话每天需要上万度电。新汴河水通过供水管道引入大数据中心,以板式换热器与数据中心内部循环水冷热交换,达到降温效果,可以节能15%。”宿州华瑞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技术支持中心副部长朱奎元,用清晰的数据向记者介绍,数据中心以新汴河冷水降温,可节省2000万元左右的制冷成本。
“目前,我们的智算算力达到2320P,居全省第三名。这不能离开新汴河年6万多吨水的供给,水资源是‘隐形功臣’。”朱奎元说,云计算中心靠近新汴河,水资源丰富稳定,宿州市同时具备良好的数字化的经济发展基础,算力产业未来市场广阔!
一泓碧水孕育一方产业。新汴河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气候特性,不仅孕育着云计算企业,还促进电力绿色高质量发展。
在国能宿州热电有限公司,远远看去,1根120米高的冷却水塔不停向外冒出白色的水蒸汽。
火力发电是燃烧煤添加热水生成蒸汽,蒸汽压力推动汽轮机旋转从而带动发电机旋转,最后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能量转化过程中,需要用水,水从哪里来?
“电厂90%的水来自新汴河。”国能宿州热电有限公司节能主管陈伟和记者说,取水管道与流经城区的新汴河直线公里,用水很方便。
水并不能直接用来生产。在公司化水处理中心,通过原水处理、炉外除盐水增容超滤、反渗透等步骤,处理后的新汴河水就成为火电厂绿色发电的工业用水。
“一吨新汴河水的成本约占中水水价的六分之一,正常运行每天取水量约2万立方米,每天能节省本金近10万元!”陈伟说,2024年,公司从新汴河取水624万立方米,不仅用于电厂生产,还满足了周边公司制作需要,全年发电量达33.77亿千瓦时,供热量149.32万吨,为52家企业供热。
沿河落子、聚胜揽景。宿州市将最好的汴水资源留给最优质的产业,把最美的汴水环境留给最广大的群众。
“上牵下橹日夜来,千人同济兮万人利。利何谓,国之漕,商之货,实所寄。”宋代诗人梅尧臣曾这样描写汴河。汴河上舟楫往来见证了其航运辉煌。新汴河拥有汴河的历史符号和古运河文化的底蕴,让今天的宿州依然延续历史航运的使命。
作为宿州乃至皖北地区一条重要的省际航道,新汴河上游通过沱河、萧濉新河等,连接河南、安徽和江苏等地粮食产区、煤炭矿区和产业园区,是沿线地区运输大通道。
“宿州腹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之一,煤炭储量近百亿吨,是沪苏浙等东部发达地区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市水利局原副局长、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原秘书长、市水利局关工委主任苏亚对记者说,想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快融入长三角地区,必须实现货畅其流。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新汴河航道整治、船闸等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按照Ⅳ级航道标准整治新汴河航道宿州闸至徐岗段95.1公里;按照500吨兼顾1000吨级标准建设宿州、灵璧、团结三座船闸。
“目前,灵璧船闸工程完成验收,宿州船闸、团结船闸已启动前期工作,新汴河航道即将连接洪泽湖,通达京杭大运河并最终入海,宿州将结束不通江达海的历史。”安徽省宿州港航投资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陈平超告诉记者。
据了解,新汴河航道全线贯通后,预计年通过能力可达3000万吨,预测至2035年航道运量约2120万吨,实现工程效益约95422万元;至2050年航道运量可达到3080万吨,实现工程效益约125480万元。
一千多年前,汴河的开通兴盛了宿州;如今,新汴河航道上连中原经济区,下接长三角城市群,将成为宿州打造苏鲁豫省际毗邻区域新兴中心城市的一个新航道。
“游乐不用去远方,家门口就有好风光!”如今,每逢周末、节假日,新汴河畔便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打卡”:沿蜿蜒的走道行走赏景,到汴河博物馆感知历史背景和文化,在新汴河景区享受亲子娱乐。动静相宜间,品味别具一格的美景。
汴水不语,却见证着最精彩的变迁。当货轮鸣笛声首次划破河道的晨曦,宿州将告别不通江达海的历史;当云计算服务器彻夜闪烁蓝光,古老水脉已托起皖北的数字未来。从灌溉沟渠到数据中心,从排洪河道到生态走廊,这条人工河的当代传奇,正随着日夜不息的水流,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