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见|“啡”比寻常的青岛故事
的阿拉比卡咖啡期货价格突破每磅430美分,创下47年来历史上最新的记录,近一年的涨幅高达118.57%。全球咖啡豆价格飙升引起业界关注,对于岛城而言,市民的“咖啡自由”是否还能持续?咖啡产业会受到哪些影响?岛城未来的“咖啡战略”有什么布局与规划?青岛早报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如今,咖啡已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近全球咖啡豆价格创下47年来历史上最新的记录,不少天天喝咖啡的年轻人担心“咖啡自由”不保。近日,记者正常采访发现,咖啡豆原料的上涨趋势已传导至产业链下游,部分连锁咖啡“巨头”顺势涨价,而一些个体咖啡店则选择了“硬扛”。岛城咖啡饮品是否会调价?9.9元的咖啡还能买到吗?对此,青岛早报记者展开市场调查。
近日,美国纽约洲际交易所的阿拉比卡咖啡期货价格突破每磅430美分,创下47年来历史上最新的记录,近一年的涨幅高达118.57%。2024年,美国ICE咖啡期货的累计涨幅约70%,相比之下,伦敦市场现货黄金的涨幅仅为27.22%。咖啡豆涨幅已远超黄金。
全球咖啡豆涨价的“压力”已传导给岛城咖啡产业经营者。“从去年开始,店里采购咖啡豆的成本已经上涨了大约两成。”在闽江路经营咖啡店的李女士说,店里每个月都要进一批咖啡豆,无论是巴西还是越南等产区的咖啡豆都在涨价,春节后涨幅更大。在台东,一家咖啡店售卖的巴西咖啡豆价格持续上涨了15%至30%。“去年以来,有些咖啡工作室就不进巴西咖啡豆了。”店员告诉记者。
作为全球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巴西在2024年经历了严重的极端天气,包括7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和暴雨,阿拉比卡咖啡豆产量预计将下降4.4%。与此同时,作为第二大咖啡生产国的越南,受连续3年的不利天气影响,咖啡出口量下降17.1%。这一些因素共同导致全球咖啡豆供应紧张。
“我们的利润下降了50%至60%。”从事咖啡生意10多年的老胡和记者说,他的咖啡店既卖手冲咖啡,也批发咖啡物料,去年以来业务受到了冲击。“我采购的咖啡熟豆原来30元钱一斤,现在涨到了45元左右。”老胡说,目前店内产品不敢涨价,“涨价会损失很多C端客户,所以只能先硬着头皮干。”
2024年11月底,日本市场知名咖啡品牌味之素AGF公司宣布,自2025年3月1日起,将对172种条装咖啡、速溶咖啡等产品做价格调整,涨幅预计在15%至30%之间。此外,JDE、PEETS等巴西咖啡烘焙商,以及意大利咖啡制造商卡巴萨也在今年年初相继提高了产品售价。
走访中,记者看出绝大多数个体咖啡店经营者选择不涨价。“10年前主流咖啡店是星巴克、两岸、蓝山,消费者会觉得我们卖20元左右一杯的咖啡很便宜。但现在流行连锁快消咖啡,消费者开始习惯下单9.9元的咖啡了。如果我们涨价,更多顾客可能会选择连锁咖啡品牌。”多名个体咖啡店经营者坦言,虽然咖啡豆价格持续上涨影响了店铺利润,但目前他们的咖啡饮品很难涨价。
目前多个连锁品牌对咖啡豆涨价一事作出回应。库迪咖啡表示,会坚持9.9元策略。“咖啡豆的涨价会造成成本上升,但对整杯咖啡的成本并不具有关键性影响。大宗期货的锁定也让我们降低了咖啡豆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我们仍旧是会坚持9.9元策略,不会涨价。”近日,库迪咖啡首席策略官李颖波表示,对于美式咖啡,咖啡豆在原料成本中的占比比较大;对于意式咖啡,占比就没那么大了,因为拿铁、卡布奇诺等饮品原料成本更高的通常是乳制品。此外,Tims天好中国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品牌所用咖啡豆由全球总部供应,目前未受涨价影响;M Stand官方小程序客服也表示“暂未接到涨价通知”。至于星巴克、瑞幸等品牌,暂未公布是否有涨价计划。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咖啡豆涨价的影响传导到消费端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是因为咖啡企业会依据市场预期、自身销售情况等因素储备一定量的咖啡豆。当咖啡豆价格持续上涨时,企业首先会消耗库存咖啡豆,不会立即将成本上涨的压力转嫁给消费者。企业在制定价格策略时,也会考虑市场之间的竞争、消费者接受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如果贸然提高价格,有几率会使市场占有率流失。所以企业会谨慎对待价格调整,这就使得从咖啡豆价格持续上涨到影响消费端的咖啡价格存在一个时间差。”江瀚称。
有业内人士表示,个体经营者通常采购精品咖啡豆,而连锁品牌则主要采购商业咖啡豆。国内咖啡豆的供应链流程通常为:咖农—国外咖啡生豆商—出口到中国—中国咖啡生豆商—咖啡烘焙商—咖啡店。大型连锁品牌一般或直接从国外进口咖啡豆,或与咖啡豆原产地签订长期采购协议,采购量大、供应链完善,因此受咖啡豆价格波动影响较小。而个体经营者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弱,利润率会受到较大影响。
食品及餐饮行业分析师林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若咖啡豆供应持续紧张,咖啡市场或面临结构性调整,中小咖啡店需通过门店升级、产品创新、社群运营、文创开发及跨界联名等策略强化核心竞争力,以应对行业变局。
有数据显示,中国咖啡消耗量在过去十年内增长了167%,达到35万吨。虽然目前国内人均咖啡消费量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中国的咖啡市场正在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扩大。
这一次咖啡豆价格风波让全球咖啡市场站在了十字路口,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随着云南、海南等地咖啡豆种植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国产咖啡豆的品质和产量不断的提高,有望在市场中突围。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国产咖啡豆或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增长和扩容空间。云南咖啡豆起初大多数都用在生产速溶咖啡粉,目前已逐步进入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资本化以及规模化的发展周期。云南近年来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产区。云南省商务厅相关数据显示,云南省种植咖啡树115万亩,咖啡豆年产量占全国的95%。
朱丹蓬认为,国产咖啡豆的崛起有望逐步降低整个中国咖啡行业的原料成本,从而有助于中国咖啡豆整体价格趋于稳定。
如今,云南咖啡豆已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吸引众多连锁品牌的关注。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在云南设站收购咖啡豆的品牌有星巴克、雀巢、Manner Coffee等,委托中间商的咖啡品牌则有瑞幸咖啡、蓝瓶咖啡等。在一些个体经营的咖啡店中,云南咖啡豆的身影也慢慢变得多。
全国12%的咖啡生豆从山东港口青岛港进口 岛城咖啡馆数量在北方地区仅次于北京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西餐、咖啡与啤酒共同构成了青岛商业的“三件套”。闻名遐迩的青岛咖啡饭店是彼时的“打卡胜地”。盛夏之夜,作家柯灵喝着冰咖啡,欣赏海上明月,有感而发写成的《咖啡与海》,将这座海滨城市与咖啡紧密结合在一起。时至今日,从咖啡豆的进口到咖啡的加工制作,再到丰富多样的消费场景,青岛咖啡行业正逐步构建起一条完整且极具潜力的产业链。
“青岛的咖啡产业链以进口加工为核心,雀巢的粗加工基地、瑞幸在建的北方最大烘焙厂都依赖港口优势。”青岛市咖啡文化协会会长张永伟和记者说,山东港口青岛港是北方重要的咖啡生豆进口港。2023年青岛港咖啡生豆进口量接近1.8万吨,约占全国的12%,在全国进口港排名中位居前列,仅次于上海和广州。
“青岛进口的咖啡豆大多数来源于巴西、哥伦比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全球主要咖啡豆产区。从海外进口的咖啡豆许多是先在青岛完成加工,然后才运往各大消费城市。”张永伟说,在咖啡运输热门线路里,以青岛为出发地的线条,而其目的地成都、沈阳、武汉均荣登“咖啡产业新一线城市”。
数据彰显了青岛在咖啡运输中的关键地位,更凸显了其作为咖啡原料输送源头的重要性。“青岛港在咖啡生豆进口方面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其强大的运输承载能力上。”在张永伟看来,首先,作为天然良港,青岛港拥有众多大型码头和先进的装卸设备,远洋货轮满载咖啡豆抵达青岛港后,能够迅速完成卸货、通关等一系列流程,确保咖啡豆能够及时进入后续的加工与分销环节。其次,以海港、陆港、空港为核心支撑,“海陆空铁”联动的青岛存在广泛的物流网络辐射范围。“通过发达的公路、铁路运输网络,从青岛港上岸的咖啡豆能够便捷地运往全国各地。特别是对于北方地区的咖啡加工公司和消费市场而言,青岛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张永伟说,以沈阳为例,作为北方重要的咖啡消费城市,从青岛港进口的咖啡豆通过铁路运输,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抵达沈阳,快速缩短了运输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
“完善的咖啡产业配套设施也让青岛成为了全国重要的咖啡加工城市。”张永伟透露,去年8月,瑞幸投资30亿元的城阳生产基地将于2026年投产,预计年加工量超万吨,辐射整个北方市场。这是继2013年雀巢落户青岛后,又一家咖啡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在青岛布局。瑞幸在城阳的生产基地以青岛港进口的生豆为原料,进行咖啡的深加工。“瑞幸创新生产中心的落地,不仅能提升青岛咖啡加工的产能,还能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张永伟说,从咖啡豆的烘焙设备制造,到咖啡包装材料生产,一系列产业链环节将在青岛实现集聚发展。
“希望青岛将咖啡打造成继啤酒之后的第二张城市名片。”张永伟的愿景背后,是青岛市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主攻“10+1”产业中提到的“重点发展健康餐饮”的政策支持和自贸区政策红利:降低物流成本、发展转口贸易,将日韩、东南亚的咖啡豆在青岛加工后返销。“未来,青岛有望成为北方咖啡产业枢纽,辐射郑州、沈阳等消费重镇。”张永伟补充道。
青岛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叠加老牌工业城市雄厚的产业基础,让青岛在全国的咖啡版图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青岛的咖啡消费端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我们有2500家咖啡馆,数量在北方地区数一数二,但其中40%是星巴克、瑞幸等连锁品牌,60%是精品店,且集中在沿海景区。”张永伟说,“应当看到,我们缺乏全国性品牌,本土企业规模小,社区咖啡馆不足20%,本地人消费习惯尚未普及。许多网红店靠景色而非品质吸引打卡,生命周期可能昙花一现。”
这种结构性矛盾背后是文化差异与产业生态的失衡。“青岛人更爱喝茶,45岁以上的群体喝咖啡的很少,而上海、广州的国际化氛围让咖啡成为日常。”张永伟认为,消费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些时间,但产业链的完善能加速这一进程,“瑞幸的布局将促进本地咖啡产业的繁荣,未来岛城咖啡文化氛围将会逐步提升。”
在采访中,张永伟还提到,“咖啡+文旅”的跨界融合或将是青岛咖啡产业“出圈”的另一个突破口。“我们计划打造海岸线咖啡走廊,把崂山民宿、里院文化与精品咖啡馆结合起来。”张永伟认为,崂山风景区、市南老里院周边的上千家民宿中,不乏提供咖啡服务的场所。“咖啡与文旅的结合不仅能提升旅游体验,还能借助旅游的流量优势,进一步推广咖啡文化。”张永伟说,通过举办咖啡文化节、咖啡主题旅游线路等活动,将咖啡元素融入青岛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中,吸引更多游客和本地居民参与咖啡消费。同时,咖啡与民宿的融合,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住宿体验。在一些民宿中,游客可以亲手体验咖啡冲泡,感受咖啡制作的乐趣。“文旅融合不仅能吸引游客,还能倒逼品质提升——国内花了钱的人咖啡更挑剔,这要求我们从‘网红打卡’转向‘品质深耕’。”张永伟补充道。
除此之外,技术革新也被提上日程。在张永伟的办公室,一台智能手冲咖啡机正在运作。他向记者介绍:“这台咖啡机可以智能控制水温、流速,出品稳定性远超人工。未来3年,智能设备渗透率有望从10%提升至30%。”
技术的革新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协会正与上海交大、云南普洱学院合作,建立咖啡师工匠学院。”张永伟说,“国家已推出咖啡师五级职业技能认证,我们今年要培养500名持证咖啡师。”张永伟透露,他们还与市总工会、市北区总工会等合作,定期举办咖啡师大赛、拉花大赛等,“只有专业人才才能推动产业从粗放走向精品。”张永伟补充道。
2024年8月29日,瑞幸咖啡创新生产中心在青岛正式动工,总投资约30亿元人民币,预计年烘焙产能5.5万吨,项目预计2026年投产。
在张永伟看来,此举会让青岛成为瑞幸北方供应链的核心节点,“此前国内咖啡豆烘焙以南方地区为主,瑞幸在青岛布局,填补了北方地区的空白,可降低物流成本30%以上,优化了全国产能分布,并提升供应链灵活性。”
此外,青岛作为中国重要港口城市,依托“海陆空铁”联运体系,可快速完成咖啡生豆进口、加工及全球配送。借助青岛的港口优势,瑞幸可更高效地从巴西、埃塞俄比亚等六大产区采购生豆,同时为未来出口烘焙豆运至日韩、东南亚市场奠定基础。
数据显示,青岛食品饮料产业规模居全省首位,2023年营收达1813.9亿元,作为北方咖啡“第二城”,青岛咖啡馆数量仅次于北京,拥有庞大的年轻花钱的那群人,但此前缺乏头部咖啡品牌的本土布局。“瑞幸的入驻将带动生豆贸易、烘焙加工、包装物流等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从生豆到咖啡’的全产业链闭环,助力青岛打造千亿级咖啡产业集群。”张永伟说,青岛已举办多届国际咖啡赛事,如WBC中国区预选赛等。瑞幸的入驻可能进一步吸引咖啡烘焙师、品控专家等人才聚集。另外,瑞幸的本地化生产还将降低北方市场咖啡豆的供应成本,加速覆盖山东、河南、河北等人口大省,释放区域消费潜力。
海风裹挟着咖啡香气拂过红瓦屋顶,咖啡馆里,一群年轻人正在拍照打卡……这一幕成为青岛咖啡业态的日常图景。岛城的咖啡馆悄然掀起了一场场景革命——石老人的海边,咖啡店也是书店;CBD的写字楼里,“咖啡角”让白领们实现了咖啡自由;坐落于北宅的老厂房摇身一变,成为“前店后厂”的精品咖啡店……这场“咖啡+”的场景革命正在重新定义着城市生活美学的边界。
在青岛石老人海水浴场东侧,如是书店的玻璃房与大海相映生辉,咖啡香、书香与海风交织,勾勒出一幅静谧的城市剪影。作为青岛首家24小时海岸书店咖啡综合体,如是书店将咖啡、图书与文创设计糅合成独特的消费场景,在咖啡豆价格暴涨的行业寒冬中,探索出一条“咖啡+文旅+文创”的生存之道。
在如是书店石老人店店长蒋建华看来,这场“咖啡+”的跨界实验并非简单的业态叠加。“景区基因决定了我们的跨界策略。”蒋建华说,如是书店坐落在石老人风景区核心位置,在旅游旺季,景区每天接待数以万计的游客。360°全海景落地窗、24小时运营机制与品类超全的城市文创产品,构成了咖啡店的核心竞争力。
“诚然,‘咖啡+’概念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源于城市咖啡消费市场的不成熟。当本地花了钱的人咖啡的消费能力和认知不足时,咖啡店主们为维持店铺运营与盈利,开始探索咖啡与其他业态的融合。”蒋建华坦言,“咖啡+”的复合业态为店家分摊了风险。“就拿这次咖啡豆价格大涨来说,虽然景区店的高溢价空间为咱们提供了缓冲,但精品咖啡的原材料成本不可以小看。”蒋建华说,通过“咖啡+”的理念,店铺将空间价值开发到极致:白天是游客的观景驿站,夜间化身城市书房,周末变身为文创市集。
蒋建华说,有不少游客是冲着店里的文创产品来的。在如是书店的文创区,陈列着200余种青岛主题商品,一些产品月销量超百件,文创销售额总体占比稳定在20%—30%。
“文旅场景的深度绑定还催生了特色产品套餐。”蒋建华说,最近,店铺推出“日出早餐”,30—50元的价格包含一份英式早餐,还可在专属观景位观看日出。“游客买的不仅是咖啡,还是与青岛地标共处的时空体验。”蒋建华补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书店还通过文化活动制造“软性消费场景”。元旦跨年晚会、潮流市集、电影沙龙等活动,年均吸引上万人次参与。“活动本身的转化率和周边消费的带动能力都很不错。”蒋建华说,“我们卖的是海景客厅的使用权,咖啡、文创和文化活动都是空间服务的自然延伸。”
咖啡烘焙机的轰鸣声与手冲壶的流水声交织,烘焙机内翻炒的咖啡豆渐渐转成焦糖色,选豆、控温、筛豆、包装等各个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里是时留咖啡工厂店。当全国的咖啡店主为咖啡豆价格暴涨而忧心忡忡时,这座将烘焙工厂与咖啡馆无缝衔接的“咖啡工厂店”,正以“前店后厂”的模式破题前行。
在崂山区沟崖街道一处游艇造船厂改造而成的厂房内,记者见到了时留咖啡工厂店主理人何忠兴。
“生豆期货价格从每磅90美分飙升至430美分,涨了4倍还多。”店主兼烘焙师何忠兴指着手机上的期货行情图解释。这位曾在印尼从事基建工程的咖啡创业者,2015年带着期货市场的敏锐嗅觉入局,将游艇造船厂的老厂房改造成了一家独具特色的咖啡工厂店。
在老厂房的挑高空间里,前厅是工业风咖啡馆,后方则是咖啡烘焙车间。不同于景区咖啡店的文旅溢价,工厂店更注重用户黏性。透过落地玻璃,顾客能目睹生豆从筛检到烘焙的全过程。“我们卖的是看得见的产业链。”何忠兴向记者展示了咖啡豆生豆加工的全过程:在烘焙前,虫蛀豆、残缺豆、异物会被人工挑选去除,挑好的生豆被放入智能烘焙机内烘焙,在烘焙后还要再进行一轮人工挑选,将烘焙过头的咖啡豆去除,以免影响口感,最后打包发货到全国各地。
何忠兴和记者说,他们在烘焙技术上不停地改进革新,采用智能烘焙设备与人工品控相结合的方式,将咖啡豆的瑕疵率降至0.1%以下。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使时留咖啡不仅在北方市场站稳了脚跟,还吸引了来自江浙沪及西南地区的忠实客户。“工厂目前为全国600余家咖啡馆供应咖啡豆,线%。”何忠兴说。
值得一提的是,时留咖啡还连续两年斩获“金豆杯”烘焙大赛冠军,成为亚洲首个蝉联该奖项的品牌,许多客人慕名而来只为喝一杯“冠军咖啡”。面对咖啡豆价格暴涨的冲击,时留咖啡凭借精品豆战略实现差异化竞争。这种“工厂直营+赛事IP”的模式正在岛城发酵。
在位于青岛中央商务区的一幢写字楼里,一台全自动手冲咖啡机正在运作。咖啡豆从上方豆仓“嗒嗒”滚落,研磨器飞速旋转,将豆子碾成均匀粉末。接着,热水喷头分段开启,咖啡液穿过滤网,注入杯中……这个以往只有在咖啡店才能见到的场景正成为办公楼里常见的一幕。从茶水间到会议室,从工位到休息区,咖啡正在成为办公场景中的新宠。这种“咖啡+办公”的新消费场景,改变了职场人的饮品习惯,也为咖啡行业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增长路径。
“现在很多企业把咖啡作为员工福利,既提升了办公幸福感,也节省了员工外出购买咖啡的时间成本。”啡诗浓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琳芳表示,随着咖啡文化的普及,慢慢的变多的公司开始在办公的地方配备咖啡机和咖啡豆,为员工提供“畅饮”福利。
张琳芳的老家在上海,她和记者说,“在上海,咖啡早已成为办公场景的一部分,慢慢的变多的职场人习惯在早晨或下午茶时间用一杯咖啡开启或延续一天的工作。”而在青岛,这种趋势也正在形成。
在山东路的一家科技公司里,传统的茶水间正逐渐被“咖啡角”取代。自动咖啡机、手冲设备、咖啡豆研磨机等专业设备成为标配,员工可以每时每刻制作一杯对自己最合适口味的咖啡。公司HR小张向记者透露:“我们公司每天提供两杯免费咖啡,员工反馈非常好,尤其是年龄小的员工,觉得这种福利很贴心,这也是我们吸引人才的一种软性福利。”
在张琳芳看来,“咖啡+办公”的崛起,与健康消费趋势密不可分。“近年来,奶茶因高糖、高热量等问题逐渐被消费者冷落,而咖啡则凭借其健康属性成为替代品。”张琳芳说,“一杯拿铁或美式既提神又低卡,很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咖啡人均消费量达到16.7杯,较2023年的11杯大幅度增长。“随着年轻人对咖啡的接受度慢慢的升高,这一个数字肯定会持续上升。”张琳芳补充道。
“咖啡行业的未来在于场景创新。”张琳芳认为,无论是办公室里的咖啡角,还是景区里的咖啡书店,都是咖啡文化普及的体现。正如青岛咖啡文化协会会长张永伟所言,“当一杯咖啡能同时承载产业价值与文化属性,传统业态就被赋予了新可能。”从文创书店到烘焙工厂,再到写字间的咖啡文化,岛城咖啡产业正以“咖啡+”重构商业逻辑——这里既有海浪拍岸的诗意,也有金属碰撞的硬核,更有得闲饮“咖”的惬意,在咖啡豆价格持续上涨曲线与烘焙曲线的交织中,青岛正冲泡出中国咖啡产业的升级样本。